棒狀桿菌導致豬的泌尿系統產生炎癥炎癥,癥狀是母豬外陰有膿性分泌物并不時排出血尿。據研究80%以上的公豬包皮內帶有豬棒狀桿菌而母豬的陰道內卻很少見。然而棒狀桿菌病只發生在母豬身上,且常在配種后或分娩后1到3周出現癥狀,因此很可能是配種時尿道口擦傷感染所致。對種公豬特別是身體較強壯的國外品種公豬配種前或定期進行包皮和包皮憩室清洗以防將病菌傳染給母豬。公豬帶毒母豬感染應引起養殖戶的重視。
一、病原特點
棒狀桿菌病的病原體為棒狀桿菌屬中的腎棒狀桿菌和豬棒狀桿菌。腎棒狀桿菌又被稱為腎臟桿菌、牛腎盂腎炎桿菌。棒狀桿菌菌呈短粗的棒狀,形態呈一端常較另一端粗。腎棒狀桿菌主要引起牛、豬的腎盂腎炎,對馬、綿羊和山羊也有致病性。豬棒狀桿菌通常具有多種形態,短的近似球形而長的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常單在或成叢狀排列。豬棒狀桿菌無鞭毛、不運動、不產生芽孢,可引起豬的腎盂腎炎、膀胱炎和尿道炎。
二、流行病學
豬棒狀桿菌一般存在于公豬包皮內,大約80%的公豬攜帶這種病毒,然而在母豬陰道內卻很少見,但該病主要發生于母豬,通常于配種后數日出現癥狀。因此一般認為母豬配種時因尿道被擦傷而感染。所有家畜中只有豬對本菌有易感性。
三、臨床癥狀
輕癥病豬僅外陰有膿性分泌物并不時排出血尿,除此之外不見其他癥狀;情況嚴重的患病豬頻頻排出含有膿汁和血液的尿液,外陰部和尾部常沾有不潔污物。病豬食欲減退、感覺口渴,喝大量的水而且逐漸消瘦。
四、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見于豬的尿道和膀胱,有些病例也可波及輸尿管、腎盂和腎臟。膀胱內尿呈紅色含有血塊、纖維素、膿汁和黏膜壞死碎片。膀胱黏膜病初僅有小的、彌漫性的潮紅區,至后期則大部分或全部發生出血變化和纖維素性化膿性炎癥。輸尿管被波及時出現腫脹、變粗、變硬、管壁變厚的現象,發生與膀胱黏膜相同的炎癥變化。腎臟實質受侵害時則出現有變性、壞死等變化,腎臟表面可見有黃色帶、黃色結節或彌漫性黃色病斑灶出于表面。
五、預防和治療
為了防止散播病原要對患病母豬要進行隔離治療,果斷淘汰疑似傳染源的公豬,采用人工授精可減少或杜絕該病的發生。臨床上使用青霉素和廣譜抗生素都可取得良好治療效果,采用肌肉注射或拌料喂給均可。 具體治療方法是對病豬注射青霉素和止血敏,2次/天連用3天;間隔2天后再用恩諾沙星注射液倍量肌注連用3天。經過以上治療一般病豬第3天血尿癥狀消失,且排尿頻度減少,到了第5天即可恢復正常。